幼年息肉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幼年息肉的病理病因,幼年息肉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可能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

  二、发病机制:

  幼年性息肉的肉眼形态多是有蒂的,只有很小的息肉无蒂。蒂多细长,不含肌肉成分。

  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少数小于1cm,息肉头部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现象,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

  1、组织学:

  组织学上息肉是黏膜病变,包括扩张的充满黏液的弯曲的囊腺和在突起的固有层中的炎性细胞。腺体含有分化良好的黏液细胞,间质明显增宽,内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其中含大量的血管和炎性细胞,有时也含少量平滑肌细胞。偶然可发现由于扩张的腺体破裂为基质而引起的异物巨细胞反应。

  2、病理学:

  病理切片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同时有慢性炎症浸润。

  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由于部分腺体扩张形成囊状,内有大量黏液潴留,故又称潴留性息肉。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肿瘤性息肉,因而不发生癌变。

  但近期的报道表明,幼年性息肉中可在部分区域出现腺瘤的改变,这些腺瘤成分和上皮的增生可能引起癌变。息肉受粪便的损伤、刺激,经常发炎及小量出血。

幼年息肉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幼年息肉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1.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可有家族遗传性病史,在结肠及直肠内布满息肉,大小不等,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直肠指诊可以摸到直肠全部都有息肉,诊断即可明确。

  2.肛裂 多有便秘史,排便时肛门有痛感,粪便表面有血迹,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杂,有时便后自肛门滴血,量不多,用手指按压肛门两侧,使肛门外翻,在肛门正中线前后方可见有肛裂存在。

  3.溃疡性结肠炎 一般发生在较大儿童,排便次数增多,便稀薄,除有血液外尚有大量黏液和脓,并有里急后重感,直肠指诊偶尔也摸到多数息肉样肿物,乙状结肠镜检在直肠乙状结肠壁可见到散在的溃疡面。

幼年息肉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幼年息肉症状,尤其是幼年息肉的早期症状,幼年息肉有什么表现?得了幼年息肉会怎样?

  一、症状

  无痛性慢性便血是小儿直肠及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便血发生在排便终了时,一般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血迹,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量较少,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数滴鲜血,由于息肉脱落引起大量出血者罕见,当息肉表面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时在粪便的血迹处,可见一条状压痕,为息肉压迫粪便所致,病儿排便时一般无何痛苦,无里急后重症状,低位或有长蒂的息肉,排便时可将其推出肛门外,于肛门处可见一红色肉球,如不及时将息肉送回,可发生嵌顿而脱落和出血,该病由于出血量不多,小儿很少有明显的贫血。

  二、诊断

  主要依靠无痛性大便少量带血的病史,多于直肠后壁触及直径0.5~2cm有蒂或无蒂的肿物,加之辅助检查可以确认。

幼年息肉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幼年息肉有哪些并发病症,幼年息肉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约1/3患儿可并发贫血,偶可至大量便血、直肠脱垂,有蒂大息肉偶尔并发肠套叠,亦有可引起腹泻者。

  一、直肠脱垂:

  1、简介:

  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该病以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并伴随肛门松弛为主要特点。

  2、临床表现:

  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有大便排不尽;肛门部下坠;下腹胀痛;尿频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

  直肠脱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在儿童,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二、肠套叠:

  1、简介: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2、临床表现:

  腹痛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

幼年息肉就诊

幼年息肉就诊指南针对幼年息肉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幼年息肉挂什么科室的号?幼年息肉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幼年息肉要做哪些检查?幼年息肉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幼年息肉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幼年息肉患者就医,解决幼年息肉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 常见问诊内容:

  • 建议就诊科室:

  • 最佳就诊时间:

  • 就诊时长:

  • 诊断标准: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 重点检查项目:

幼年息肉检查

向您详细介幼年息肉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幼年息肉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下消化道内镜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指检结肠造影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一般常规检查:

  1、血常规:

  基本正常,少数血常规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减少,大便常规检查可有潜血阳性。

  2、直肠指检:

  一次指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可于排便或灌肠后复查。

  二、乙状结肠镜:

  适用于比较高位的息肉。

  三、X线检查:

  1、检查结果:

  X线对诊断高位息肉也很有价值,用X线钡剂灌肠和排钡后注气双重对比造影的方法检查,注钡过程中可观察肠腔内的充盈缺损阴影,排钡后注气可见充盈缺损部位有圆形钡环的阴影。

  2.、注意事项:

  应注意与肠管内的气泡和粪块鉴别。

  3、鉴别方法:

  气泡可随体位的改变而随之移动,移动范围较大。粪块为扁而外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影,用手压迫时往往碎裂,如粪块较硬时,与息肉在形态上不易鉴别,但在复查时粪块可改变形态和位置,甚至消失。

  四、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肠道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表面性状、数目、色调,并能进行活体组织检查,确定息肉的性质和进行组织学分类,是诊断消化道息肉最准确、最理想的方法。还可以摘除息肉。

幼年息肉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幼年息肉的治疗方法,治疗幼年息肉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幼年息肉应该吃什么药。

幼年息肉一般治疗

  一、治疗

  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均在门诊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肠内压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离断,一般出血不多。如息肉大而蒂长者可以手指将息肉钩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蒂部,然后将息肉送还直肠内,俟其自行脱落。息肉摘除后休息1h,如排便或直肠指检无再出血则可令患儿返家。高位息肉可在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结肠镜检下,摘除息肉,以上方法不能摘除时,需考虑开腹切肠摘除息肉,但很少有此需要。

  二、预后

  本病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个别病儿因息肉脱落,可引起大量便血100~200ml,出血均可自停。罕见发生休克而需紧急输血治疗者。多数病儿于10岁内息肉脱落自愈,北京儿童医院曾连续作过500例病例切片,无一例有恶性变。且临床观察也未见过恶性变病例。

幼年息肉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幼年息肉应该如何护理,幼年息肉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幼年息肉一般护理

  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紧张情绪。

  饮食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幼年息肉饮食

幼年息肉饮食原则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小儿潴留性息肉 幼年息肉病因 幼年息肉鉴别 幼年息肉症状 幼年息肉并发症 幼年息肉就诊 幼年息肉检查 幼年息肉治疗 幼年息肉护理 幼年息肉饮食